7月17日,英偉達創(chuàng)始人兼首席執(zhí)行官黃仁勛重新穿上了他標志性的“皮衣”,和之江實驗室主任、阿里云創(chuàng)始人王堅院士在第三屆鏈博會先進制造主題活動上進行了一場“圍爐談話”。


黃仁勛贊揚了DeepSeek、Kimi等中國大模型,并提到了開源對于中國AI領域和世界AI領域的發(fā)展都有貢獻。在他看來,過去12年間AI每隔四到五年就產生了一次大變革,在視覺、語言等領域逐漸超過了人為能力,而下一波浪潮將是物理AI,即AI的所有能力都能夠融入物理世界,其表現(xiàn)形式就包括機器人。


在對話中,黃仁勛還談到了英偉達最先進的CPO(硅光子技術)方案,他認為這一科技還有五到十年的研發(fā)進程,并且他已經在規(guī)劃十年之后的框架,“我們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,很多成就要達成,你和我接下來二十年還要辛勤工作呢?!彼麑ν鯃哉f。


最后,黃仁勛表現(xiàn)出了他對AI時代年輕人的羨慕,“現(xiàn)在的孩子從出生起就可以和AI接觸,人工智能好像你的伙伴一樣,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,給你提供建議,教導你,終生都陪伴你。在我小的時候沒有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。AI是這一代人非常重要的機會,AI會決定我們下一個世紀的發(fā)展方向”。


7月17日,之江實驗室主任、阿里云創(chuàng)始人王堅院士對話英偉達創(chuàng)始人兼首席執(zhí)行官黃仁勛。


以下為黃仁勛、王堅對話全文(記者整理,有刪改):


黃仁勛:早上好大家。


王堅:歡迎來到鏈博會,很高興我們能夠再次相見。


黃仁勛: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北京,你還記得是幾年嗎?我感覺好久之前了。


王堅:2012年或2013年,差不多十年前。我很高興,當時我們在中關村見面,你對你公司的技術侃侃而談,感謝你投入時間向我們分享你的公司,我當時覺得一家公司的創(chuàng)始人非常重要,我能看到你的激情,你熱愛你的工作,那時我們在談計算機的處理系統(tǒng),以及移動設備。


黃仁勛:那是2012年,你剛剛可能看到我們的視頻,我來中國討論CUDA,那是2017年,時光飛逝,我們都是老朋友了,很高興再見到你。


王堅:我也是,上次在洛杉磯真是很久之前了,你發(fā)明了GPU圖片處理器,改變了整個領域,現(xiàn)在又引進了AI,一路走來取得了很多不凡的成就。所以我的問題圍繞科技,AI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,AI、AI算力,你覺得AI領域在基礎層面,在過去幾年發(fā)生了什么樣的變化?


黃仁勛:一個很好的問題,第一,AI是處理軟件的一種方式,以及是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原則,以前是人為編寫代碼,是去預測結果,現(xiàn)在我們用算法去學習如何能夠預測成果,我們從現(xiàn)有的數(shù)據(jù)中來學習,用計算機來學習預測的能力,其實是能夠在很大的范圍內進行普及的,我們用機器學習了很久,但2012年出現(xiàn)了一個技術大爆炸,那時深度學習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,比科學家們還要厲害。


從2012年到2017年,我們都見證了計算機視覺有多有效,甚至超過了人為的能力,語音識別也非常有效,也超過了人為的能力,之后就是語言的理解,同樣超過了人為的能力,所以我們看到了每一個技術的迭代,不同模式,這是我們的認知人工智能。


后來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,我們現(xiàn)在能夠從一個模式翻譯成另外一種模式,比方說從中文到英文的翻譯,從圖形到圖形的翻譯,從中文到視頻的翻譯,這個翻譯是無所不在的。不僅僅只限于語言,還有不同的媒介,生成式AI其實七年前才問世,現(xiàn)在勢頭非常強勁,AI能夠理解信息,并且能夠生成信息,現(xiàn)在我們所在的階段非常不可思議——推理非常的有效,因為AI能夠理解問題、解決問題,這是我們之前沒有見過的。就像人類一樣,它可以把一個問題進行分解,并且解決我們之前沒有遇過的問題,這就是推理AI。


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,所有的能力都能夠融入我們的物理世界,比方說機器人。AI在大概12年的時間里迅速發(fā)展,似乎每四到五年就有一次大變革、大突破?,F(xiàn)在AI能夠解決大部分的認知性的任務,取得比較好的成果,這就是生成式智能。每個人都在講人工智能、超級智能,就像剛開始我們的目標是有效性要超過人類的智慧,現(xiàn)在在解決問題方面我們很快就能夠超過人為的能力,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


王堅:今年開源的模型也改變了AI技術。


黃仁勛:王先生,你覺得哪一個技術變革讓你最興奮呢?


王堅:我覺得最讓我興奮的其實是算力,我覺得算力是一切的基礎架構,我們提到AI其實講的是算力,算力改變了一切,AI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成果,20年前我們講到計算機,但很少人會提到算力,與其說計算機在改變世界,還不如說是算力在改變世界,而AI是將算力帶到了新境界,所以非常了不起,就算我們在訓練這些模型的時候,我們也看到日新月異的變化。


黃仁勛:第一個十年我們講的是預訓練,我們收集了很多的數(shù)據(jù),甚至用AI來準備一些數(shù)據(jù)做預訓練,后來我們做人工強化的訓練,會加入人的反饋,人來教AI做事,或者人類和AI協(xié)同做事,現(xiàn)在AI是自己思考,自己實踐,做強化學習,有很多的數(shù)據(jù)的生成,它能夠自己做任務,自己推理,我們看到這背后其實需要巨大的算力來支撐。


王堅:對我來說人工智能并不僅僅是模擬人的智慧,其實是增強人的智慧,甚至是超過人的智慧。


黃仁勛:對我來說AI是來激發(fā)人的創(chuàng)造力,來增加我們的人工智慧。飛機能夠讓我們到更遠的地方,而AI其實能夠讓我們想得更多,更聰明,AI和人的運行機制,大腦的運行機制是不一樣的,但是非常的相似。


王堅:我想回到開源AI,我們有Deepseek,還有阿里巴巴云旗下的AI產品,還有Kimi,這些都是顛覆性的模型,也就是開源模型,是驅動未來AI發(fā)展的主要動力。


黃仁勛:我們提到了AI進步得有多快,人們都說英偉達的技術發(fā)展飛快,這是確實如此,在過去十年我們的算力其實也提高了十萬倍,我們能夠處理更多的數(shù)據(jù),能夠讓機器學習得更加有效,我們應該討論的其實是大部分的AI研究都是開源的,我們看到了很多的論文,這個數(shù)字是巨大的,我看到了一個數(shù)字,由中國研究者發(fā)布的論文其實是占全球數(shù)量最高的。


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研究人員在開源科學方面進行協(xié)同合作,你可以給我的論文貢獻一些好點子,所以我們都能夠致力于推動開源科學。下一步其實就是要開源,不僅僅是開放的研究,還要開放我們的工程,開源的工程非常重要,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增加自己的貢獻,所以創(chuàng)新的速度并不僅僅是每一個公司或組織的貢獻,而是能夠匯集所有的資源,造福整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


開源資源非常重要,但是開源對于全球也有影響,開源模型能夠幫助中國的AI領域,同時也能夠幫助全球的AI領域。Kimi等一系列大模型都是開源推理性的模型,非常的先進,醫(yī)療公司、金融公司或者是機器人公司也可以分得AI的一杯羹,可以有自己的模型,重要的就是開源模型其實是一個很安全的發(fā)展AI的方式。


開源創(chuàng)新,我們可以獲得全球的審查,當我們有來自全球的科學的評審,我們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會非常高,比方說Deepseek的論文寫得非常好,是一篇A+科學論文,以及A+工程方面的論文,這個論文可以讓所有人讀的,讓每個人學習分享,并且能夠惠及很多審閱論文的人。


王堅:在去年的GTC大會上,您說歷史上第一次我們有機會將生物進行工程化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想法,人工智能對科學發(fā)展和技術創(chuàng)新的長期影響是什么呢,AI會如何影響科研人員來進行他們的科研?


黃仁勛:現(xiàn)在我們都講AI為人類服務,AI為科學服務其實會有更大的影響力。AI為人服務,人們創(chuàng)造了自己的語言,我們可以用一些工具,設計工具,比方說來做我們的芯片,我們的傳導器是自制的,我們有工具來負責整個芯片的制作流程。生物學其實是由自然創(chuàng)造的,我們想要利用好生物知識,我們首先要知道生物,所以我們就開放了人工智能,我們要學習,要理解蛋白質是什么,以及細胞是什么呢,當然生命是什么,我們甚至可以去理解比方說我們生物的一些反應,生物的一些身體機能的反應,如果我們運用AI能理解結構和內容,那就可以運用AI來提升,來設計,比方說我們的藥物,讓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,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合作機會。


我們可以運用AI的領域,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解決算法以及當中的問題,比方說天氣、海洋物理、應用物理等,這些不同的物理特性都需要把他們歸結在一個很小的特性里。比方說可能幾秒之內,甚至幾年之內的一個跨度,它對于我們的模擬非常復雜,但我們可以教我們的AI來幫助我們進行預測。


我們運用人工智能是預測方面更快的,運用我們的物理特性的模型,我非常自信,不管是運用人工智能來進行理解自然的真相,還是運用AI來模擬自然法則,我們都可以運用AI來幫助我們推進科學的發(fā)展,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領域,真的很令人驚嘆。


王堅:我下一個問題有點難,我們今天是知道人工智能非常會基于硅的科技發(fā)展,我們運用硅來提升我們的算力,比方說增加我們的儲存內存,這全都基于我們對硅的研究,我們的問題是在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,還需要依賴硅來推動我們的人工智能發(fā)展嗎?


黃仁勛:是的,硅科技是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技術的內容,我們是會在這個方面繼續(xù),我們認為它的轉變會有三個方面帶來,下一輪可能我們會運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,我們不再用原來的那個方式來把算力分解到不同的硅上面,我們現(xiàn)在一次一個芯片,并使用多個復合芯片,這樣這一組芯片就可以是一個更高階的功能。英偉達是第一個運用該技術的公司,這個組合他們會有不同的一個板,因此也許它會像這個桌子這么大,并且我們運用更新的一個技術,它在電子上面,我們叫它CPO(記者注:硅光子技術),基于不同的維度和它的容量,讓它和不同的東西連接起來。


王堅:我們看到這個科技真的是太先進了。


黃仁勛:是的,我們有很多的工作要做,至少有二十年的時間,但為什么我們知道呢?因為我們在現(xiàn)在的發(fā)展路徑上已經走了這么遠了,因此我覺得我們據(jù)現(xiàn)在來看大概還有五到十年的旅程,因此我們已經在規(guī)劃十年以后的一個框架了,我們非常確定,接下來會有很多的工作要做,很多的成就要達成,你和我接下來二十年還要辛勤工作呢。


王堅:是的,尤其是我們運用硅的框架,我們可以在這基礎之上有更多的發(fā)展。


黃仁勛:是的。


王堅:我最后一個問題想問一下人,尤其是年輕人,在最近之前你還問過我這個問題,每一年我們會召集很多的志愿者以及年輕人,在很多的展會上,尤其是2025年進行合作,主要是科技會把人們聚集在一起,因此科技是人的連接,科技不只是科技,科技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力量,你一直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放在培養(yǎng)年輕一代,推動年輕一代發(fā)展上面。


黃仁勛:是的,這也是我的熱情之一。


王堅:我知道的,我得到了很多的幫助,當我還是年輕人的時候,所以我覺得我非常開心能夠和年輕人進行溝通,有時候你看到年輕人,你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會走向何處,在今天這個舞臺之上,大家都知道,人工智能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終身的機會,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,因此你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建議給我們的年輕人呢?或者你有沒有為他們單獨做一些事情呢?


黃仁勛:你知道人們經常說的一個事情是人工智能是解決數(shù)學以及推理等方面的問題的,同時也可以解決編程問題,因此我們也許不需要學習人工智能,但這是錯誤的,事實上不管我們做編程做得更少了,我們工程做得更少了,在我們發(fā)展的時候,但是我們依然還是要知道我們的第一原則是從哪里開始想,我們怎么入手去解決這個問題,把它分解成一步一步的,這都是基于我們一開始基礎的知識,入手的知識,比方說我們的想法,我們的智慧,都是需要回到第一原則上的,因此我們回到他們第一原則思考的方式,不然我們沒法建立有深度思考的一個思維體系,那你也許就會輕易地獲得AI給你的一個答案,接受別人的答案,你需要和AI進行交互。


首先你需要去描述你想要讓AI幫助你解決問題是什么,第二你需要和這個問題進行推理,是否AI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,優(yōu)化性地回答這個問題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。以及你的有辨析思維,它基于了很多邏輯,基于它的推理,是我們所有事情一個基礎,我建議年輕人,在今天的年輕人繼續(xù)學習科學推理,以及電腦編程等等,即使你不需要做他們,但是你需要知道,這就是第一點。


第二點我認為基本上每一件事情,每一個年輕人在今天這個世界里,當然要更多地和AI接觸,這是我們新的電腦的一個發(fā)展方向,人工智能使我們的電腦變得越來越有能力,并且你需要意識到它的應用越來越簡化,因為它理解我們如何進行交互,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運用人工智能,你跟人工智能說我不知道我怎么用你,它甚至還會教你來怎么使用它自己,因此加上人工智能的電腦,成為了我們最有力量的一個平等器,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平等,不管是農民還是老年人,那些不懂電腦的人,以及年輕人,你必須盡快地應用上人工智能,它一定會給你賦能的。


最后,我甚至還會有點嫉妒我們的年輕一代,因為現(xiàn)在出生的這一代人,他們會終身成為人工智能的原住民,就好像我們在星戰(zhàn)里面的一個人物,我們可以直接和科技一起共生,共同成長,人工智能好像你的伙伴一樣,從出生到你離開這個世界,給你提供建議,教導你,終生陪伴你,真的是太令人震驚了,我甚至有點嫉妒他們。在我小的時候,沒有人工智能提醒我、幫助我、幫我記憶每一件事情。


你能想象你有一個人工智能,我當時一歲或者兩歲的時候做什么呢,你能跟我講一講我當時在哪里,在關注什么事情,跟你聊什么呢?人工智能會記得這些的,整個人生旅程都會被記錄下來,我甚至想我有這些多好。


王堅:非常認可您的建議,我也感受到您對科技的熱情,并且我們今天依然可以看到那樣的熱情,因此你永遠是熱情洋溢的,當你想去預想未來人工智能,科技會在未來會有什么樣的發(fā)展,我們認為耐心和熱情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
黃仁勛:非常感謝您作為我的多年摯友,我們兩個都非常享受我們的工作,共同進步,我認為這也是人生中難得的機會。


事實上你可以說這是一代人中非常重要的機會,人工智能會決定我們下一個世紀的發(fā)展方向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,我非常開心看到大家對這個非常有興趣。我看到了中國非常多的進步,那么多的專家、學者做出了那么多新的成果,讓我們共同攜手努力。


王堅:我非常期待和你在十年之后再坐下來圍爐談話,看我們還會聊到什么新的。


黃仁勛:是的,未來永遠是更好的,謝謝大家,謝謝。


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韋博雅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