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資料圖:蜜雪冰城某海外市場的一家門店。圖/新華社


一根吸管送錯了,該用什么來補償?


據(jù)紅星新聞綜合報道,最近,沈陽一家蜜雪冰城店員因誤送吸管,被顧客要求唱滿40秒《蜜雪冰城甜蜜蜜》才肯罷休。隨后,該顧客還將和門店的聊天記錄發(fā)到了社交平臺,有網友稱聽到了唱歌店員的哭腔。


對此,有人笑稱“這維權有創(chuàng)意”,也有人皺眉表示“這哪是維權,這是情感霸凌”。還有人拉架:“懂梗的人笑,不懂梗的人哭?!?/p>


事兒不大,爭議卻不小。表面看是顧客和店員之間的“趣味互動”,往里看,則是服務行業(yè)長久以來的困局折射。當消費者的權益撞上勞動者的尊嚴,該如何權衡?


實際上,這也不是第一起。之前有古茗員工戴“我有罪”紙板謝罪,有零食店員工被要求下跪道歉,還有遍地開花的“科目三”跳舞服務……仿佛服務業(yè)的道歉方式,正變成一場才藝大比拼。


仔細想想,送錯吸管,背后可能是門店流程混亂、培訓不到位,或是人手不足壓力大等。但面對顧客的“高調”維權,最后站在前臺“接招”的總是那個最低聲的員工。


顧客說“唱個歌就算了”,看似輕松幽默,實則是把門店服務的系統(tǒng)性問題,轉嫁成了對個人的情感施壓。店員笑了,可能只是不敢拒絕;網友笑了,可能是沒看見店員那笑里的尷尬和委屈。


這背后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(xiàn)實。像蜜雪冰城這類茶飲品牌,加盟店居多,員工也很多是學生兼職。他們缺乏話語權,也缺乏培訓和支持,面對顧客“不唱歌就投訴”的要挾,往往只能妥協(xié)。


于是,本應屬于品牌的責任,悄悄落到了打工人的肩上。


有人說“顧客也要將心比心”。沒錯。但光靠道德呼吁,遠遠不夠。關鍵在于品牌能不能搭建一套更合理的機制,讓消費者不用鬧就有路可走,讓員工不必哭就敢于拒絕。


比如,明確告訴顧客:唱歌不是義務,店員有權說“不”;推出快速補償機制:送錯了?馬上重做一杯,或爽快退款。


門店也可以用技術減少出錯,如AI核對訂單、智能分揀吸管,從根源降失誤;設置“投訴緩沖層”,店長或區(qū)域經理來處理爭議,別讓一線員工單扛情緒。


每一個勞動者的尊嚴都值得尊重,維權也不該是“誰大聲誰贏”,而應走向理性與公平。


下次再遇到送錯吸管、做錯飲料,如果店里有完善的糾錯機制,維護的不僅是顧客的權益,還有平等、尊重這些更寶貴的東西。真正甜的也不該只是奶茶,更有整個社會對待勞動者的姿態(tài)。


撰稿 / 丁慎毅(媒體人)

編輯 / 何睿

校對 / 張彥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