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產(chǎn)品界面 圖/華夏時報截圖


延誤險也能“開盲盒”?


最近,航旅縱橫一款9.9元的“驚喜數(shù)字”精準延誤險不但沒玩出驚喜,反而引發(fā)吐槽。


有消費者發(fā)帖稱,在航旅縱橫App值機時彈出“有延誤險”的提示,只需9.9元,延誤17分鐘可以獲賠300元。但當其航班延誤想要獲取理賠時發(fā)現(xiàn),該延誤險必須是延誤17分鐘整才能賠付,延誤多一分鐘(18分鐘)或者少一分鐘(16分鐘)都不行。


8月27日,新京報貝殼財經(jīng)記者從航旅縱橫客服渠道獲悉,近期部分用戶反饋該產(chǎn)品影響了自身的出行體驗。對于用戶的相關反饋與建議,航旅縱橫高度重視,已及時聯(lián)系保險公司下架該產(chǎn)品。


飛機延誤險,原本是一種很常見的保險。諸如“延誤超過2小時賠120元”“延誤超過4小時賠300元”等理賠模式,已被不少乘客所熟知。但很明顯,航旅縱橫推出的這款名為“驚喜數(shù)字”的精準延誤險,則是不走尋常路,硬是把正常的保險玩成了“9.9元開盲盒”。它帶給消費者的不是“驚喜”,而是“驚嚇”,不僅偏離了延誤險本身的初衷,也把平臺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。


具體來看,如此異化的“延誤險”,其實存在著雙重走偏。其一,將延誤時間與一個隨機確定的數(shù)字掛鉤,實際使得理賠概率接近于零,幾乎喪失了風險分擔的意義。正如有專家指出的,這已然近似一種博彩游戲,失去了保險產(chǎn)品該有的嚴肅性。


其二,在銷售上,也有明顯的刻意誤導之嫌。如投保頁面通過鮮艷的色調吸引眼球,“300元”以紅色加大加粗字體突出顯示,“15分鐘”和“9.9元立即參與”也被放大處理。但對消費者而言最關鍵的限定條件——“=”和“整”字卻使用了相對較小的字體,且顏色與背景對比不明顯。這樣的設計,很難說是無心之失,而更像是對消費心理的精準拿捏,刻意讓消費者“入坑”。


此事引發(fā)熱議,更在于涉事平臺的特殊身份。公開信息顯示,航旅縱橫激活用戶超1億,其主體公司更具有國資背景,今年7月還上線了“民航官方直銷平臺”。在公眾認知中,這類“國家隊”大平臺本應是行業(yè)規(guī)范的標桿,能承載更高的服務期待。然而,“濃眉大眼”的大平臺卻推出了這么一款游走在博彩邊緣的奇葩產(chǎn)品,這難免放大消費者的失望感。


按理說,這類平臺在產(chǎn)品上線前,理應有更嚴格的內(nèi)部審核流程,既需嚴肅評估產(chǎn)品是否符合保險監(jiān)管要求,也需周全考量是否與自身的身份相匹配。而這般“逗你玩”般的精準延誤險得以面市,無論是因為審核把關的缺失,還是為了短期流量與收益而不惜“劍走偏鋒”,都會傷害到平臺公信力。


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舉不僅有損平臺聲譽,也可能連累正規(guī)延誤險甚至互聯(lián)網(wǎng)保險的公信力。眾所周知,由于種種原因,大眾對于一些保險產(chǎn)品本就有“水很深”的疑慮。特別是已有諸如“首月0元”“免費領取”等誘導式營銷保險被監(jiān)管部門叫停的教訓在先,如今航旅縱橫推出這般“精準延誤險”,恐進一步損害公眾對互聯(lián)網(wǎng)保險的信任度。


爭議之下,這款槽點滿滿的“延誤險”已被下架處理,這算是“懸崖勒馬”。但是,它究竟是如何上線的,又到底給多少消費者造成了誤導和損失,也該有個明確的說法和交代,而不能僅僅是“下線”了之。


無論如何,服務業(yè)歸根結底是基于信任的行業(yè)。平臺的產(chǎn)品創(chuàng)新當致力于創(chuàng)造新的價值,而不是給消費者設計新套路。航空公司、旅游平臺、保險服務,這些都與人們的出行安全和生活品質密切相關。相關經(jīng)營主體該少些套路,多些真誠。


撰稿 / 重舟(媒體人)

編輯 / 柯銳

校對 / 張彥君